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
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

“当前文艺学热点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 2006-07-22


  2006 年 9 月 17 日 至 21 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8366cc银河娱乐、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当前文艺学热点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在秦皇岛北戴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 100 余名教师、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8366cc银河娱乐院长张健教授致开幕词,著名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当前文艺学热点问题与文艺学教学改革两大议题进行交流研讨,热点分析与教学科研互为呼应,相得益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

一、学科性质及定位的反思

  文艺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也面临着图像化、文化研究等现象的挑战和冲击,对此,众多学者都对当下如何发展文艺学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程正民教授(男,北京师范大学)指出我们当前文艺学教研存在历史主义的缺失,表现在:一是文学研究只强调逻辑,不重视历史语境,热衷名词的翻新,只从概念到概念;一是文本作品的研究只讲作品,而不讲语境的研究,不讲社会语境与历史语境。他借用对俄国历史主义的传统的阐述,指出了历史主义视角对我国文艺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许明研究员(男,上海社会科学院)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是一种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对“中国经验”的认知,站在西方的问题的立场上对中国问题进行判断。中国现代性有其自己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唯西方思想为马首,而不是中国式的提问方式,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中国问题的误读,所以理论界应该重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本土问题意识。

  赵宪章教授(男,南京大学)提出了“广义文艺学”的概念,他认为广义文艺学是以中国文学学科中的文艺学为主体,包括外国文学中的外国文论,艺术学中的艺术理论和哲学中的、美学在内的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研究,可以说这个概念可以较准确地表达当下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领域中研究的状况。新世纪以来,文艺理论在对传统命题进行继续关注以外,也开辟了众多的新领域。

二、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

  这次会议的议题聚焦于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前所涉及的热点问题,却又不局限于此,与会学者还透过文艺学的当下样态而言及整个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问题。  

  高楠教授(男,辽宁大学)把 80 年代以来的文艺学建构分为“后束”和“后束后”阶段,用“喧闹”一词来概括文学理论界众声喧哗的之势。通过对我们所面临时代特点的分析,对处在矛盾中的文艺学建构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文学价值的问题就是经典的问题,对经典做出反历史评价的只是少数声音;用文学性取代文学研究对象是错误地把结果当成了对象。他主张文艺学的研究应该全面把握时代,同时,还应该成为社会的超越之维。 

  高小康教授(男,中山大学)认为文艺学研究应该改变原有的思路,从其它的研究方法中汲取合理因素,他从近年来研究非物质文化理论的切身体验出发,指出了文艺学研究中发展非物质文化理论之维是有所成效的。

  余虹教授(男,中国人民大学)则明确地说当下的审美文化出现了世俗化的流向,这种“世俗化”是相对于“神圣化”而言的,他把这种流变概括为精神意趣上的世俗化、符号意指上的平面化、风格倾向上的新奇化、实践目标上的娱乐化和运作机制上的经济化五个方面,由此揭示了审美文化世俗化的本质:神性信仰的虚无与宗教的解体。

  杜书瀛研究员(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媒介为切入点,探讨了媒介对审美—艺术的意义,大胆地提出“媒介即是生产力”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媒介可以通过改变观察方式、感觉方式、思考方式和情感方式,通过改变对象内容,通过改变借以思考和把握对象的工具和形式,来改变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和欣赏。因此他说:审美—艺术的新媒介是与审美—艺术的新现象、新形式密切联系着的,它们在近年来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发展,传统的已有的艺术形式也会因电信技术等新媒介的介入,受到强烈冲击,也得以注入新生命,发生新变化。

三、当代语境中的古代文论研究现状 

  古代文论的研究由于五四时期割裂传统的“努力”而形成断层,建国后虽然有所发展,但终未形成强势,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侵入,许多学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中“亲外而疏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童庆炳教授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界对中西文论价值依据的误解:大多学者认为西方文论的价值依据是“人”与“自然”的,考察的是规律;而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依据则仅仅是政治“教化”,不考察规律,。事实并非如此,中华文学和文论价值依据并不建立在封建帝王的为“教化”百姓而获得稳固统治的“王道”之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实际上是现代的。

  党圣元教授(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借用西方阐释学的观念,认为从“视界融合”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解决古代文论研究中的现代遭遇问题。在文化时间上,对待古今关系,应该注重“历史性”或“传统性”和“断裂性”的视界融合;在文化空间上,要考虑到一个理论的普适性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然也应该吸取西方理论的可取之处,但这种吸收是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普适性基础之上的,这样两种文化才能形成对话、交流,达到中西视界的融合。

  李春青教授(男,北京师范大学)阐述了古代文化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指出“消费文化”与“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生产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必然出现的结果,但若以中国古代社会为例,将“物”当作文化符号来命名用来显现社会等级秩序是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明。当代消费社会存在的问题只是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才会发现的,并不是社会大众从自身经验中生发出来的。

四、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反思

  会议中,有的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某些命题进行了新的阐发,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魅力。钱中文教授(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着重对其所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做了清晰的梳理,认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作为逻辑起点的审美意识的历史的自然生成。审美意识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人的生存感受与感悟,先在口头形式中获得表现,成为一种审美意识形式;尔后融入了具有符号象征意识的文字,融入了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的诗性语言的文字结构,使得审美意识获得了书写、物化的形式,特别在话语、文字多种结构的样式中,显示了与生俱来的诗意的审美与社会价值、意义、功能两大基本特征的融合,和它们之间高度的张力下平衡,历史地生成而为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意识形态。

  人性问题是早期的一个文艺理论话题,但是自从党的十六以来,“以人为本”思想提出,许多学者对其进行阐释,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以民为本”,朱立元教授(男,复旦大学)不同意这种阐释,认为以“民” 替换“人”的要害就在于否认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在地包含着的人道主义内涵,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对立起来,这是理论界认识“以人为本”思想的重大误区。朱先生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指出,马克思所说的“以人为本”中“人”指的就是指区别于神和动物的抽象的、一般的人,他所说的人性也就是指抽象的、一般的人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内在包涵了人道主义的内涵的。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性问题以另一种方式在文学艺术中再次迷失,不但颠覆了文学的审美特性,而且向文学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美好心灵、构筑人性家园的本性发起挑战。这些原因都使文艺学对人性 问题关注成为可能。

  胡亚敏教授(女,华中师范大学)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考察立场、观点来关注当今的审美现象,她认为 当今的文坛、社会生活中,审美意识出现了很大变化:审美不再是纯粹的艺术旨趣,是和政治、文化、经济、资本交织在一起的;不再有特殊品格,而是普泛化了;由远距离的、救赎的东西成了一种快感和欲望的释放。她 把当代中国审美归结为审美的资本化、普遍化、欲望化、审美过度和审美不足四个方面,不同意以前一些理论家对当下审美现象的大加鞭挞,而是认为其中有许多是值得肯定和赞同的。 

  畅广元教授(男,陕西师范大学)深入研究了列宁“党的文学”和邓小平“人民的文学”的提出, 指出从党的文学走向人民的文学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变化。畅教授对为确立“党的文学”而坚持的价值依据、价值追求和价值捍卫,作了认真的反思,认为虽然现在已提出“人民的文学”,但是“非民主的存在”的“非公民的存在”仍然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我们的文学理论的建设也不能只局限在在政策和文艺学的圈子里,而应该关注中国人的精神进程,这样,“人民的文学”才能繁荣和发展。

五、 当代文艺学教学改革探讨

  如果说这次会议中的当前文艺学热点问题研讨是把目光集中于科研和理论建构方面,那么显而易见,当代文艺学教学改革问题便是将理论建构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理论的探讨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的。

  刘俐俐教授(女,南开大学)便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文本分析”这一方法论问题做了更加详实的界定。她主张在教学中要辅以细腻准确的文本分析,在分析中自然地转换到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上。

  李春青教授从教材的使用这一细节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首先,教师对于教材要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教材只是授课的一个纲目和线索;其次,要敢于在课堂上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此外,还要关注当下学界的发展动态和讨论热点,作为讲课的参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赵勇教授(男,北京师范大学)则结合自身改革与编写教材的体会,从宏观方面提出了新的教材改革理念,通过对理论、学说、思潮等的知人论世,聚焦问题,解读释放,不只从点上切入介绍,更从面上展开和梳理。他还针对文学概论与文艺学专题两门课程的层递性质思考大学课程安排与调整问题。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引起与会者的思考与探求。

  童庆炳教授从自己执教几十年来的经验出发,谈到了文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注意的五个问题:首先,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是理论课,要靠理论本身的学理、逻辑的力量吸引学生;其次,理论最终也是要倚仗作品分析来印证的,要让学生感到理论是有用的,是与作品实际结合在一起的;其三,阅读趣味和审美倾向是会随着个人所处的时间、空间及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教师不妨把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当作讲课的材料;其四,要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讲课要注重技巧,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目的。

  教学改革的研讨活动为一些年轻的与会教师提供了教学经验,也为执教多年的教师提供了反思与改革的契机,会议不只停留在经验交流层面,更为学科研究与教学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可资参考的建议。


(杨子岩 张维  撰稿)



版权所有 8366cc银河娱乐 - 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