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顾彬教授在8366cc银河娱乐举办题为“21世纪中国文学状况”讲座
发布时间: 2007-10-12
2008年10月11日,德国顾彬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励耘报告厅举办讲座,主题为《21世纪中国文学状况》。8366cc银河娱乐方维规教授主持。
方维规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主讲人顾彬教授。顾彬教授是波恩大学中国文史哲系主任,是当代欧洲汉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中国媒体对顾先生的评价有褒有贬,但毫无疑问,他是德国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成果丰硕,曾主编并主译德文版的《鲁迅选集》,译著达五十多部。顾彬先生有着三重身份:翻译家、学者和诗人。很荣幸能够邀请顾彬先生来北师大。
顾彬教授在讲座的开始谈到,昨天有一位记者问他,是什么破坏了中国当代文学。顾彬教授的回答是,是中国当代作家自己破坏的。顾彬教授认为,应当从中国作家本身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顾彬教授以一个学者、作家和翻译家的标准评价中国文学:1949年之前的中国,算得上一个文学大国,但1949年之后的中国,却无法担当此称谓。
顾彬教授展开自己的观点,有以下三点:
一、 作家掌握外语非常重要
1949年前的中国作家大都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如林语堂懂得4国外语、鲁迅懂得2种外语。但当代中国不少学者和作家却不会外语,或会而不精,或只懂一门外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非常简单,49年之前,在欧洲没有汉学家去帮助中国作家工作,但现在,却有许多汉学家为中国作家提供便利。但是,对于作家而言,学习并使用外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会外语就无法从外面观察自己的母语,就不会知道母语的特点。目前中国翻译状况比较糟糕,只有懂得外语,才能更好了解外国文学的真实状况。德国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和提出“世界文学”的大作家歌德都是翻译家。有些优秀的作家,在中国国内非常有名,但在国外却默默无闻,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翻译者。中国的一些诗人认为外语会破坏母语,但顾彬先生坚持,外语只会丰富母语。此外,懂得外语,可以更好得与国外同行们交流沟通,更好得传播中国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的位置
2002年,余华曾说,汉学家破坏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外国的接受。顾彬教授认为,从某一角度看,余华说得有道理,但是,更可怕的是中国作家学者自己。写作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中国作家虽然不少,但许多人无法坚持写作,更有甚者,认为文学是玩,玩够了就走。在评价的问题上,中国学者缺少一个标准,所以才出现金庸取代了鲁迅这种现象。对顾彬教授来讲,一个作家应该掌握其母语,应该有博大的精神世界,应该把握文学的形式和题材。现在最缺少的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声音。在20世纪80年代之时,尚有北岛、王蒙等在国外发出声音,但90年代后作家们就消声了。在某一个国家,都应当有人发出声音、提醒公众。作家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三、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碰到的困难
顾彬教授提到,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版本和作家都是不可靠的这一问题。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书在德国25年的时间里都卖得很好,但丁玲自己却否定了这部作品。巴金发表了小说《家》,但20世纪80年代后应然在修改,他不相信自己。有德国学者在中国发现了许多版本的《家》,到底哪个版本才是真正的呢?中国出版了《顾城全集》,但是并不全,在出版之前已经被删掉了很多。外国研究者通过中国学者能够了解多少现状,能否相信他们?许多中国学者在不断的修改、删减自己的文章。
四、谁能代表中国作家?
顾彬教授指出,到底谁是中国作家、谁能代表中国作家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例如,杰出诗人北岛、作家白先勇和哈金现在是美国人,他们的作品,应当算作中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
顾彬教授引用顾城的话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家唯一的对象是语言。在顾彬教授看来,语言对作家就像足球对足球队员一样重要。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语言是存在的房子(家)。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语言,他就没有了房子(家)。
顾彬教授在最后很沉重地谈到,他在写作20世纪文学史的时候,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中国当代文学没有什么好谈的。顾彬教授希望中国人自己重视自己当代文学,如果连自己都轻视的话,那中国当代文学就不再会有前途。在德国,有很多重要的报纸都发表书评,书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希望中国也有这种氛围。
讲座结束后,多位老师和同学向顾彬教授表达了对其严谨治学的敬佩,并围绕主题提问,顾彬教授一一作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