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关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08-03-21
3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和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外国文学》杂志社、《中华读书报》、北京科普作家协会协办的“多丽丝·莱辛科幻小说学术研讨会”在北师大8366cc银河娱乐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王逢振、李春青、邹红、吴泽霖、王泉根、吴岩、舒伟、丁素萍、张开逊、田松、郭曰方、宋宜昌、王炳军、姜红、星河、姚建彬、陈晖、张国龙、王洪波等京津外国文学、科幻文学、儿童文学、科学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等近百人与会。研讨会由王泉根主持,北师大8366cc银河娱乐副院长李春青、8366cc银河娱乐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邹红、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丁素萍教授致词祝贺会议的召开。
89岁的多丽丝·莱辛是荣获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涉及女权主义、非洲问题、现实主义叙事等,但同时又创作了《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玛拉和丹恩历险记》(1999)等一系列科幻小说,通过对星空探索、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主题的独特阐释,表现了对人类历史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与忧虑,并预言世界未来。
由于大量介入科幻创作同时又获得了主流文学的最高奖项,近期以来,国内外评论界对莱辛的文学创作争议颇多。本次研讨会正是希望通过深入研讨莱辛科幻作品的基本特色、叙事方式、科技文化主题等内容,深入分析相关争论的是非曲直,并进一步促进学界对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反思。
专家指出,无论是来自作家自己的文学追求,还是来自国外评论界的研究,科幻小说创作在莱辛的整体文学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逢振高度评价莱辛的科幻作品,认为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莱辛,这不但是她个人的荣誉,更是科幻界的胜利与骄傲,这说明主流文学在全球一系列自然、生态危机的今天,己开始认识到科幻文学在帮肋世人理性认识科技主义、认识人类自身的巨大人文价值,主流文学与科幻文学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天津理工大学舒伟从西方科幻史的角度探讨了莱辛创作,认为莱辛是一个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到众多思潮和领域,她的题材既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也包括发生在想象国度、未来社会和星空世界的虚拟故事,但这些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发展一脉相承。北京师范大学吴岩认为,莱辛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用自己的创作探索了当代社会的严峻现实,她的获奖对中国作家反思生存现状、反思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都具有启示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姜红、北京师范大学张国龙则以莱辛的女性作者身份为切入点,阐释了《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等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的涅磐和人性的辉光。一些专家还从莱辛作品的文本构造、环境主题、科幻小说在西方文学中的意义、莱辛获奖对中国和世界科幻文学界的影响、中国科幻的现状与困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认为,,科幻是整个文学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莱辛的获奖将能刺激与鼓舞和科幻相关的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会给中国科幻文学与幻想文学领域带去新的冲击与信息。更加重要的是,莱辛对环境问题、人类出路问题、女性问题的关注,让中国作家重新认识到,作品是否属于科幻并不重要,想要真正写出感动中国甚至世界的小说,必须关注当前中国严峻的环境现实和文化现实。
近年来,面对幻想文学的勃兴,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积极投入这一研究领域。国家社科基金惟一的科幻文学研究项目批给北师大后,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已经出版了《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科幻·后现代·后人类》、《在“经典”与“人类”的旁边》等6部专书,即将出版《科幻文学论》等4部著作。由两校联袂的“外国科幻理论译丛”5种,也已经全部完成翻译。去年8月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美科幻峰会”,被美国科幻界誉为是“2007亚洲科幻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