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学科点师生参加中科院手工技艺文化传承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10-12-29
2010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手工技术与文化传承专题,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学术讲座,强调“吾造物,故我在”的人文技术理念。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学学科点董晓萍教授、朱霞副教授和国际同行、法国远东学院吕敏教授(Prof.Marianne Bujard)印度尼赫鲁大学墨普德教授(Prof.Priyadarsi Mukherji),带领行业技术民俗研究方向的博硕研究生蔡锦碧、赵娜、唐超、毕传龙、陆臻里、李灵曦、江颖斐、丁晓冰和孙武斌等前往,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专业的学者、研究生和其他在京院校部分学者参加了讲座。
钟敬文先生主编《民俗学概论》中《民间科技》一章的作者,著名自然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华觉明先生讲授了题为《三品四性——手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的报告。主要阐明手工艺的七个本质特征,即:手工的实用品格、理论品格、审美品格;手工是人性的、个性的、能动的和永恒的。由此决定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固有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传统工艺是堪与中医药学媲美的一座宝库,它的传承、振兴的前景是良好的;我们应善待手艺,与手艺同行。华先生长期从事矿冶史、技术哲学和传统工艺研究,是国内最早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而奔走呼吁的科学家,也是最早开展传统科技和民俗学交叉研究的学者,曾率同仁中国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称号,本人也被评为先进个人。他的报告赢得了现场长久的掌声。中国人民大学冯乐耘退休教授演讲的题目是《鲁班暗榫木艺》,鲁班暗榫木艺由来已久,其代表性作品是鲁班锁,亦称孔明锁,其特点是借助榫卯结构,使多个木构件联结组合成器,不用任何钉子或粘结剂,所有榫卯均藏器内,不外露,使器件更为美观,同时也要求更缜密巧妙的设计制作。本讲重点介绍运用在动物造型中的暗榫工艺,展示冯教授所作“木狮”和“木牛”系列木艺,放映录像演示鲁班暗榫木艺的来历、特点、制作流程、装卸要点,同时现场演示木狮、木牛的各个部件和装卸工序,回答听众的提问。董晓萍教授就传统手工技艺的概念、传承人与行业知识传承方式的分类与变迁等问题,与报告人做了现场交流,博士生蔡锦碧、毕传龙和唐超等,带着北师大研究生团队开展行业民俗调研的问题,听取了报告人的观点,并对报告人的手工制品做了认真观摩。这方面的研究和学术讨论,以历史的视野探究科学和技术,从科学的历史吸取智慧和力量,使师生很有启发。
(蔡锦碧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