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奥利维叶·罗兰应邀来我校讲座
发布时间: 2011-11-30
2011 年 11 月28日晚,法国著名作家奥利维叶•罗兰在8366cc银河娱乐励耘报告厅作题为《小说有用吗?》学术讲座。讲座由钱翰博士主持,文学相关专业博士生、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奥利维叶•罗兰此次来京是为2011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的获奖者颁奖,奥利维埃•罗兰(Olivier Rolin)1947年生于法国上塞纳省的布洛涅-比扬古,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获文学和哲学两科学位。曾担任《解放报》和《新观察家报》的记者,法国瑟伊出版社的编辑。已出版小说、随笔等作品近20部,并获得过1994年的费米娜奖和2003年法兰西文化奖。
1983年,罗兰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未来的现象》,而《世界的创造》(1993)和《苏丹港》(1994)两部小说,则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先后出版了《梅洛埃》(1998)《纸老虎》(2003)、《水晶旅馆套间》(2004)、《房间》(2006)、《狮子猎人》(2008)、《巴库,最后的日子》(2010)等小说,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内省、多思的独特风格。
在讲座中,罗兰提到了自己的书写经验,他是一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者,在旅行中写下了大量的随笔作品,如《雅典》(1986)、《在俄罗斯》(1987)、《七座城》(1988)、《哈瓦那》(1989)等,这些随笔不仅是对各个城市景色的游记小品,而是罗兰作为思想者对于文学、社会、自我和历史的体悟。他说道,自己是在多样化的题材中,审视自我并反思历史。
他认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如果我们希望文学能够继续完成它的使命,那么诗人和作家应该在别人想象不到的地方发力。应该有一种疯狂的意志,在每一次开始写作时,都要有革命的决心。他直言:“在我自己的理论中,一直以来就促使我写作的,是一种离心的运动(一种拒绝附着,拒绝归属,一种流浪的要求)和一种向心的运动(寻找依附,寻找归属)之间产生的张力。这种矛盾的张力创造出写作必须的能量。”
罗兰鼓励在座同学积极参与讨论,细致耐心地就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出解答,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融洽气氛中结束了本次精彩的讲座。(文/摄影: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