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
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

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13-07-08



研讨会全景

  7月3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余华长篇小说 《第七天》研讨会”在8366cc银河娱乐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卫东教授,《第七天》的作者、著名作家余华,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批评家陈晓明、程光炜、张柠、张新颖、林建法、黄燎宇等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副主任梁振华副教授出席活动。

  曹卫东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各位作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讨论《第七天》——这部在当今文学界乃至社会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学作品,是很有意义的。他指出,文学作品一经面世,饱受争议是正常现象,真正的经典往往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积淀而成的,要让读者、时间和历史慢慢来认可、接受一部作品,它才有称之为经典的可能。同时他也希望,与会的各位学者能从作品内容出发,对《第七天》的文学价值给予全新阐释。

  张新颖教授接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第七天》的写实内容触及了“这个年代我们没有讲清楚、不愿讲的一些东西”,表现了一个正常人在当代社会里的无力感、无可奈何感,而余华创造的特殊生死边界空间——“死无葬身之地”很值得研究。

  针对《第七天》受到的批评和质疑,陈晓明教授认为“骂和批评并不奇怪,今天人们对现实的基本态度,首先是质疑,然后是反思,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这是现代性的普遍规律”。同时,他还高度赞扬了作品的语言,称其富有诗性,十分难得。陈晓明总结这部小说的特点为叙述精炼单纯、风格质朴独特,在爱的主题下隐藏了巨大的人文伦理价值。

程光炜教授发言

  程光炜教授也表达了对《第七天》的赞同之感。他提出了“轻现实”的概念,认为《第七天》的写作面对当下、结构别致。作者描述苦难现实时运用了“浅尝辄止”的方法,以隐忍的笔法勾勒出一个特殊的空间,用轻浅解构沉重,让痛苦与悲情的体现有所节制,这些都是余华之前的作品所不具备的。

  张柠教授认为,《第七天》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内涵却非常深远,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小说。他从“骷髅美学”的发展历程谈起,认为余华对“骨骼人”这一象征体的创造充满趣味,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同时,小说内容富含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人物性格、成长脉络的设定上也有着独特的创新性。

梁振华副教授发言

  梁振华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这部小说“虽然冷漠,但更有存在感,是最能代表余华之前全部作品的作品”。他认为,余华的《第七天》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抵达了现实的“真实”,同作者之前的作品善用“抽象表现现实”相比,《第七天》将“可观可感的真实”用“象征”的手法进行演绎,因此难能可贵。

欧阳江河先生发言

  欧阳江河对《第七天》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充满诗意,将事件描述与诗意描述合二为一,可见作者文学造诣之深厚。而面对小说受到公众质疑的现状,欧阳江河认为,文学发展到今天,不仅有作家怎么写的问题,也存在着读者怎么阅读的问题,因此,不能苛求一部作品在大众消费的时代人人赞赏,真正优秀的作品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

余华先生发言

  接着,余华在发言中详细谈到了创作《第七天》的过程,正是由于“现实的荒唐远远超过了艺术想象的范围”,因此在情节的琢磨和结构的梳理中,小说写作举步维艰。面对这部作品,余华总体态度比较满意,他认为《第七天》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都称得上是自己精雕细琢的创作,尤其是小说语言,他曾仔细修改数遍,已经达到了内心的最高期许。谈及这部作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余华表示:“假如要列出一部最能够代表我全部风格的小说,只能是这一部,因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我所有作品中的所有因素,它已经统统包含进去了。”

张清华教授发言

  研讨会的最后,张清华教授做了总结:“《第七天》是一部安息日的悲歌,在上帝缺席的时候,爱是我们唯一存在的理由”,他认为,删繁就简、以轻代重的手法是小说最大特点,而从中传递出来的爱的主题和作者的人文关怀值得认可。此外,他还表示期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与余华等各位作家、学者能有更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文学交流。

出席研讨会的作家和专家学者合影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版权所有 8366cc银河娱乐 - 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