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代的写作
发布时间: 2013-10-31
2013年10月30日晚,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8366cc银河娱乐主办,图书馆协办的“金秋2013·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第二场讲座在北师大主楼励耘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主任李洱以《媒体时代的写作》为题与北师大师生展开了精彩对谈。8366cc银河娱乐副院长张清华教授,8366cc银河娱乐张柠教授、梁振华副教授和谭五昌副教授出席了对谈。针对当下媒体时代的写作,李洱不仅立足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纵向的梳理与分析,而且结合当下的热门事件给以具体的说明与阐释。
媒体时代的写作现状:问题与质疑
李洱称,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与迅速发展,大众媒体应运而生,并给目前的文学带来了挑战,使当下的写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质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这个时代,对写作构成最大威胁、最大影响、最大干扰的就是大众媒体。几乎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仅仅是国内,也包括国际性的文学会议上,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就是:大众媒体如此发达,而虚构文学、小说的写作还有没有存在必要与意义。
他指出,最近这几天,余华、阎连科、刘再复、许子东也在其他的文学场合讨论相似的问题,他们把相似的问题叫做如何面对这个时代的荒诞,其实还是从媒体的角度入手谈写作的。很多人认为,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大量的消息、事实、报道,使现实大于文学,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已经足够精彩了,文学作品几乎无力,不能迅速快捷有效的应对现实生活,它无法跟媒体相比,无法跟非虚构文学相比。李洱指出,“我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写作仍然非常有必要,也认为这个时代的写作应该能够应对目前的状况,即使媒体发达,甚至达到猖狂的地步,写作还是可以应对的。”
回溯现代小说发展史:文学与传媒的前世今生
为了支持论点,李洱简单回顾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历史。在他看来,整个世界现代文学的缘起或者兴盛,实际上就和媒体密切相关。我们把1857年出现的《包法利夫人》当成现代小说最重要的一个起点,而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原型就来自于当时媒体的报道。类似的小说还有《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在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的那个时代,作家已经借用传媒报道,结合个人经验与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女人的研究,综合成一本《包法利夫人》和一本《安娜·卡列尼娜》。
李洱接着提到,1934年,当代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家——本雅明和巴赫金,从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进行思考,分别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本雅明质疑小说存在的必要性,巴赫金则对小说抱有比较充足的信心。所以对文学与传媒关系的思考,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沈从文的写作也与传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金宇澄《繁花》的写作,也是在传媒的影响下逐步修改和完成的。李洱分析了鲁迅、沈从文、金宇澄等所接触到的传媒对他们的刺激:目前作家们所谓的生活大于想象,生活大于虚构,这样一种说法本不成立。整个现代小说史就是伴随媒体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现代小说史。因此今天突然说媒体的存在影响小说的意义,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但是媒体的存在确实极大地参与了小说家的创作,也确实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代表一定的文化气息和所裹挟的大量知识,确实大幅度的进入了作家文本,对这种现象应该如何看,他认为这是另外的问题。
此外,李洱也比较了同时期的外国作家写作。他认为,提到大众传媒,外国的比中国的还要更加发达,但外国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停止,依然出现不少优秀的作品,所以他坚信传媒时代的写作自有它的意义。至于每个人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和利用传媒,或者说写出一部能够应对传媒时代的作品,他认为这是每个作家自己的思考与选择。
活动现场,梁振华副教授和谭五昌副教授分别就自己关心的领域与李洱分别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张柠教授全面总结了李洱的演讲,他认为李洱的思考与分析给了我们一个信心:在媒体时代下,文学创作依然有巨大的创作性的空间,给我们学文学的、研究文学的和正在偷偷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说出了文学爱好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