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第二十期敬文民俗学沙龙
发布时间: 2014-02-24
2014年1月10日是敬爱的钟敬文先生离世12周年的祭日,也是敬文民俗学沙龙创办1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2014年1月11日下午,第20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8366cc银河娱乐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沙龙由巴莫曲布嫫、杨利慧和康丽三位老师召集,活动内容包括两场主题演讲和敬文民俗学沙龙创办10周年回顾。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温州大学以及《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等单位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沙龙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现场气氛活跃而温馨感人。怀着对钟敬文先生的崇高敬意,在场师生共享了一场学术盛宴。沙龙从中午1点30分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才结束。
沙龙共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万建中教授主讲《民俗学与我们的生活》,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教授评议,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杨利慧教授主持。万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学术研究心得和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用心体察,以生动、活泼、幽默、互动的方式进行了讲演。他指出,民俗学的任务除了理论研究、田野调查、学科建设以及促进民间文化事业发展之外,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中各种生活事象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发现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质。万老师认为,民俗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体现在方方面面,需要置身其中切实加以体味,而民俗除了功能之外,还应该是有趣的,由此倡导建立一门面向生活的趣味民俗学。对此,万老师列举了很多当下鲜活的例子来进行阐释。比如,他指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具备典型的植物性格,使用竹子、木头、筷子等,与自然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从整体上看,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中国人吃的是“草”,因而国人的整体性格偏向保守与内敛;西方是一种海洋文明,西方人吃的是“肉”,是动物性格,因而西方人的整体性格偏向奔放与张扬,易导向扩张和侵略。中国人拥有很多富有生命象征意义的仪式,推崇新事物,“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典型的非常务实的生存哲学。中国人讲风水、看地理,认为好的风水能带给家族兴旺昌达。黄色是中华民族最为高贵的角色,因而“扫黄打非”的说法存在很大的误区,不宜“扫黄”。“节”是一年到头的若干结点,是“最坚硬的部分”,也是“最难通过的部分”,因此,很多节日往往在逢单数的日子,寓意在不吉利的时间中,人们能够获得祖先的庇佑,以顺利通过节这个艰难的时刻等。万老师还列举了很多“起名字”的生动例子,认为名字不宜太大、太冲。此外,万老师还举了过年时放鞭炮的例子,认为禁止放鞭炮的举措是缺乏人性、缺乏人情味的。鞭炮意为“响头”,寓意一年中美好的年成和希望。由此,万老师进一步解读了行政权力的干预之于当下民俗生活的影响,指明了民俗与政治、经济、社会极为密切的联系。万老师的讲演最后回归到“趣味民俗学”的提法,进一步强调了通过民俗来感知和体验生活的观点。他的学理反思与生活现实紧密相关、相互映衬,赢得了在场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讲演结束后,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陈老师充分肯定了万老师“趣味民俗学”提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民俗之于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不美、好与不好,民俗学人好界定,然而,让民众依照学者的理解来品读生活,可能不太现实。他对比了五四时期相类似的研究成果,认为趣味民俗学是对民俗学领域的拓展,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就师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万老师做了精彩的解答。最后,杨利慧老师肯定了万老师多年来为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推进所做出的贡献,认为趣味民俗学的提出有助于推动应用民俗学的建设,通过民俗学者的阐释,能够有效增加民众对民俗的兴趣,提升其民俗生活的质量,从而有益于提高民俗学对社会生活的贡献。
第二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萧放教授主讲《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北京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康丽副教授主持。萧放老师认为区域民俗研究属于地方文化研究范畴,应从三个方面探讨地方文化。第一,是超越地方的地方文化研究。地方文化研究关注地方文化,但应跳出地方看地方、将地方当作鸟瞰的对象,以此保持理论高度。应从文化整体的角度看地方,将地方文化视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局部,从地区、国别甚至世界文化的视野来观照其位置;应从文化联系的角度看地方,注重潜在关联意义的发掘;应从宏观历史过程中看地方,地方历史是历史时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地方自身的历史时间,还应关注到大的时代历史给特定地方带来的历史印痕与记忆。第二,是特定地方文化的微观与综合研究,地方微观研究与地方文化类型的综合归纳是地方文化研究的重点。萧老师进而详细地分析了地方文化资料的构成要素,指出不同种类的史志资料是构成地方性知识的重要部分。第三,是地方文化的平行研究,这是一种中观的研究,介于宏观和微观研究,有不同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与地方间文化互动的研究。作为特定空间的地方,它是国家或地区的局部,地方与地方之间,因为地缘关系、资源关系、移民关系或者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彼此之间存在着经济社会文化联系,这些联系应成为我们考释地方文化的着力点。萧老师指出:自觉运用上述三个维度进行地方文化研究,将较为全面,研究对象诚然重要,但研究方法更重要。在阐述完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后,萧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北京文化研究的实例,谈了几点看法。首先,研究北京文化应超越北京地方,以宏阔的视野,在华北、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的位置进行适当的定位。从地理单元、历史时间双重维度审视北京的文化积淀。其次,深度认识北京地方文化,系统观照其在地理、历史、政治中的特殊位置,从而厘清其文化肌理,特别要强调北京文史资料的使用。第三,北京地方文化风土类型研究同样重要,它意味着我们要将北京视为一个多民族的、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文化共同体。萧老师的讲演史料翔实、佐证深入、富有趣味。讲演结束后,赵世瑜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在充分肯定萧老师研究的前提下,赵老师从地方文化如何生产的角度切入,谈地方文化研究的合法性问题。他提出了知识的“远近”概念,对比了远的知识与近的知识之于学术研究的差异。他认为,就广州、上海、北京三者相较,北京学的研究最为落后。随后,赵老师指出:寻找到地方文化的特质,即地方具有特色的机制,对于地方文化研究极为关键;民俗学者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位为“民俗事象”诚然无误,但不应局限于词的本身含义,最终还应落脚到背后的“人”,“人”是一切研究的核心意涵。就此,赵老师列举了多个史学研究的范例加以说明。赵老师还特别强调了问题意识对于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随后,部分师生就萧老师的讲演和赵老师的评议进行提问。康丽老师最后总结道:域外模式进入国内后,极易影响中国学者的实践,但反之非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理论建构往往过于主观,正如王铭铭所认为的“将中国文化当成自在的存在”,而区域抑或地方的文化概念、从关联的角度来解读文化同样重要。讲演在充分的互动后结束。
第三时段是本次沙龙活动的特别策划——“敬文民俗学沙龙创立10周年回顾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主持,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刘宗迪研究员评议。两位老师通过PPT展演,细数沙龙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图文并茂、生动感人。随后,刘宗迪老师从沙龙的主题设定、举办时间、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场师生们一致认为:应当薪尽火传,努力将钟老的事业继承并发扬光大。沙龙在温馨感人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沙龙后部分参会人员的合影
附:敬文民俗学沙龙10周年回顾
“敬文民俗学沙龙”(Jingwen Folkloristic Salon)于2004年1月10日──钟敬文教授去世两周年的祭日──在京成立,在过去的10年中已举办过20期主题讨论活动。本沙龙以钟敬文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以继承师大的民俗学精神,保持学友间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进中国民俗学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基本宗旨建立的一个学术论坛。从2004年3月20日钟先生102岁诞辰日首次开展活动开始,围绕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传统人文学术或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热点学术问题,不定期举办专题讨论。专题讨论由8366cc银河娱乐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同召集主办,每期安排一至二个主题演讲,皆有专人评议,并由主持人组织讨论。
下面是自沙龙开展以来各期活动的简介。
1)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一期(2004年3月20日)
演讲人一: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飞鸿遗影──钟敬文传》的写作与感想
演讲人二:刘宗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先生的《山海经》研究
---------------------------------------------------------------------------
2)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二期(2004年6月6日)
演讲人: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钟敬文的学科构想与学术策略述评
评议人: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
3)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三期(2005年1月1日)
演讲人一:西村真志叶(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有关“民俗主义”(Folklorism)
评议人: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演讲人二:岳永逸(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过程中的传统文化
评议人:尹虎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4)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四期(2005年3月20日)
演讲人: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民俗研究的行为视角(Folklore as Behavior)
评议人: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5)敬文民俗学沙龙第五期(2006年1月11日)
演讲人: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再论“神话”的界定
评议人:刘宗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6)敬文民俗学沙龙第六期(2006年3月19日)
活动形式:漫谈(自由发言)
主 题:钟敬文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
---------------------------------------------------------------------------
7)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七期(2007年1月10日)
演讲人:黄涛(中国人民大学8366cc银河娱乐)
报告题目:民俗学研究中的“语境”(context)问题
评议人: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8)“敬文民俗学沙龙”第八期(2007年3月20日)
演讲人:贾放(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报告题目: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与“功能”问题
评议人: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9)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九期(2008年1月10日)
演讲人: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评议人: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10)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十期(2008年4月1日)
演讲人:刘宗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博物学或语境中的自然:以《山海经》和本草学为例
评议人:吕 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11)敬文沙龙第十一期(2009年1月10日)
演讲人:刘铁梁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在“关系”中研究关系──一个民俗学的视角
评议人:吕 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安德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12)敬文沙龙第十二期(2009年3月21日)
演讲人一:彭牧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词与物: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评议人: 刘宗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陈岗龙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演讲人二:罗丹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七夕乞巧节的文化空间与交往方式——以广州珠村为例
评议人: 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
13)敬文沙龙第十三期(2010年1月10日)
演 讲 人:陈泳超 博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
报告题目: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
评 议 人:施爱东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14)敬文沙龙第十四期(2010年3月20日)
演 讲 人:王杰文 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报告题目:寻找“民俗的意义”——阿兰•邓迪斯与理查德•鲍曼的学术论争
评 议 人:户晓辉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杨利慧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
15)敬文沙龙第十五期(2011年1月9日)
演 讲 人: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报告题目:图像之民俗学意义
评 议 人: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吴秀杰 (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
---------------------------------------------------------------------------
16)敬文民俗学沙龙:第十六期(2011年3月20日)
演 讲 人一:乌丙安 教授 (辽宁大学,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
报告题目: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断片
评 议 人:钟 宜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演 讲 人二:施爱东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旅日足迹
评 议 人:刘晓峰 博士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
---------------------------------------------------------------------------
17)敬文民俗学沙龙:第十七期(2012年1月10日)
演 讲 人:吕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神话学:一门认识人的信仰-叙事实践的严格科学
评 议 人: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户晓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18)敬文民俗学沙龙:第十八期(2013年1月13日)
一、报告题目:钟敬文先生的中国史诗学建设理念
演 讲 人: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二、 漫谈
主题:中国史诗学建设与口头传统研究(自由发言)
-------------------------------------------------------------------------
19)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19期(2013年3月16日)
一、演讲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文化革命的终结: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
演讲人: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二、讨论
主 题:中国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由发言)
评议人:安德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20)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20期(2014年1月11日)
演讲人一:万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民俗学与我们的生活
评议人: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
演讲人二: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报告题目: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评议人: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系)
特别策划:“敬文民俗学沙龙”创办10周年回顾
主持人:刘宗迪 (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