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余华入校仪式暨“先锋的道路:余华创作三十年研讨会”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 2014-03-18
2014年3月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8366cc银河娱乐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余华先生入校仪式暨“先锋的道路:余华创作三十年研讨会”在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举行。
本次活动由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主持,著名作家余华与活动嘉宾、北师大师生进行了精彩对谈和讨论。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卫东,8366cc银河娱乐院长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8366cc银河娱乐副院长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梁振华,美国青年作家约翰•兰多夫•桑顿等。
董奇校长在致辞中热烈欢迎余华先生重新回到北师大,成为驻校作家。他在讲话中回顾了百年中文的传统,从追溯到面对现实,提出在面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时,北京师范大学在文学领域不仅要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也应为推动国家的文学创作做出更多努力。我校资深教授童庆炳教授拿出了当年余华在北师大就读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认为余华在创作上对文学真实的理解是一贯的,目前余华在创作上正当高峰,也对余华的今后创作表达了美好祝愿。
先锋之路:文学的历史以及作家的曾经
中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当代文学史还在不断的建构之中,而余华、莫言等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在一砖一瓦地铺垫着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道路。研讨会现场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对中国的文学冲击、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莫言和马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余华、苏童、格非,甚至孙甘露,还有北村。”这种学术史梳理既有时间视角,也从作家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考察问题。
人物塑造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在研讨会上,各位评论家也注意到中国文学“把小人物跟时代、小生活和大历史连接起来”的现象,余华在文学创作中对此做了成功的尝试。小人物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往往承载着社会的变迁,因此,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在思考文学历史的同时,在座嘉宾和学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文学的未来。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具有世界影响的第一人。白烨在研讨会上认为,余华是当之无愧的第二人,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们渐渐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学的符号,让中国文学能够走出国门,与外国文学进行有效对话,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这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初衷一致,它将搭建起文学交流的平台,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范例,推动中国文学的创作和批评,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研讨会间隙,与会嘉宾还轻松地回忆了他们在北师大的学生生涯。余华回忆说,他当时和莫言在一个寝室住了几年,彼此非常了解。那些在北师大校园的回忆,成为今日美好的瑰宝。
先锋精神:文学转型应有的姿态
“先锋”是本次研讨会热议的关键词。欧阳江河在说到先锋文学时首先提到了莫言的文学创作,他认为莫言是特别先锋的一个作家,尽管叙述的方式和材料与余华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坚持先锋、坚持文学的先锋性方面堪称典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骄傲。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当代作家所要经历的这种转型,不仅仅需要能力,更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先锋的姿态,那可能是一种“强烈审美的、叙事的、虚构的、极端经验的先锋文学,向着人性最真实的地方去找死的先锋文学”。在文学史的构建中,先锋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态度,也是文学形态的转变,是文学变革的体现。张清华说道:“从新潮文学、先锋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真正走上了变革的道路,我说先锋的道路也是想把这个话题扩展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这个意义上。”这也是研讨会的最终意义所在。
而在先锋文学的发展中,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提到当代文学的危机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认为:在需要考虑文学性,又要考虑阅读效果和传播效果的时候,很多作家会措手不及,但是余华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折中,这也是余华今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绝望的抗争:永远不要放弃追求真理
研讨会一开始,莫言让大家来“给余华来号脉”,众多评论家都以“绝望的抗争”描述余华的创作,《收获》主编程永新认为:余华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中,不断地挑战自己,他始终在追求诡谲的不稳定性,对人性和现实进行着突围。中国社科院8366cc银河娱乐所长陆建德发表了引人深思的讲话,他认为余华能够冷静地看待世界是很重要的。先锋只能偶然为之,如果文学创作者认为先锋是美好的道路,很多作家都要往这个道路上走,那么“先锋”很可能会凝固成一种模式,而使其成为一种陷阱。余华用经验的眼睛、生活的态度看世界,除了世界的荒谬,还看到很多平常人的闪亮,这才是真实而值得赞扬的。
张清华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余华创造了极简主义范式的写作,他是当之无愧做“减法”最好的当代作家,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人无法替代。他把丹尼尔•贝尔的话送给余华,希望他警惕先锋的标准和能力会在创作中普及,切勿和中产阶级趣味合流。
余华在总结中分享了一段个人故事,他认为个人文学创作达到一定高度后,喧嚣中更需要冷静,勿以个人嗜好当成真理。研讨会最后,余华引用罗素在1957年的访谈中说过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一千年以后的人类与文学,也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在研讨会的过程中,北师大学子认真思考着每一个讨论主题。莫言、余华和其他嘉宾们妙语连珠的回答也多次得到了师生的掌声。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