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吕正惠教授来我院讲学“杜诗连章结构在诗学上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14-04-23
吕教授多年从事诗学研究,著述颇丰,见解独到。他从组诗的来源谈起。与通常人们印象中不同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先有“诗”后有“题目”。正所谓“诗缘情而绮靡”,中国诗歌有着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而杜甫,作为将唐诗的艺术成就推上最高峰的主力之一,他的组诗,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叙事功能的巨大提升,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创新之举。
众所周知,杜甫的诗歌作品有“诗史”的美称。吕教授认为,杜甫之“诗史”与他诗歌创作的连章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古典诗歌以形式简短,语调抑扬顿挫,词约义丰著称。而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他需要创作更多的作品来记录历史,表达他对时代的思索和感叹。所以“组诗”这种结构就满足了杜甫的创作需求。他用多首诗来表达相关联的主题,并让每一首诗都体现出作者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思索与感情。吕教授说,杜诗以连章结构构造出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艺术世界。这是他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记录历史的方式。
吕教授认为,杜诗之连章结构,有着十分深刻而丰富的诗学意义。首先,杜诗突破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对中国叙事诗的发展具有创始意义。在杜甫之前,最广为人知的中国长篇叙事诗是被称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阮籍、左思等诗人也有一些组诗作品。但以组诗形式创作叙事诗的诗人寥寥无几,而能与杜诗这样的艺术水平与作品数量相媲美的几乎没有。说杜甫对中国叙事诗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首创性的,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其次,杜甫连章诗叙事时间尤为连贯,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世界。这一点在《前出塞》《后出塞》等作品中表现明显。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强烈的创作热情。他的叙事诗是一部安史之乱前后关于杜甫的一部人文史诗。
在讲座的末尾,吕教授还提到了研究西方文论应该注意的问题,即要用历史的眼光去掌握其发展脉络,同时不能忽视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吕教授的讲座语言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引起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获益匪浅。(颜小凡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