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方法:近代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知识建构”国际高端对话暨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 2014-09-24
2014年9月22-23日,由8366cc银河娱乐主办、方维规教授召集并主持的第二届“思想与方法”国际高端对话暨学术论坛在北师大举行。本届论坛邀请了包括王汎森、罗志田在内的20余名中外知名学者参加,议程分为高端对话和学术论坛两个部分。会议首日的高端对话在英东学术会堂举行,王汎森院士和罗志田教授就“近代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知识建构”这一主题发表讲演。他们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历史上时空观念的流变与发展,进行了一场关于地方/国家/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学术对话。之后,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讲座教授、东亚系主任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和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夫人,分别对二人的发言做了精湛的点评,为对话打开了新的维度。
王汎森院士现任台湾“中研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明清到近代的思想与文化问题研究,是海内外闻名的思想史家。他在“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的讲演中谈到,在1900年至1930年前后的中国,“未来”成为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其内容和意义不断膨胀,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和历史观,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许多层面、尤其是日常的生活与抉择产生了重大而无所不在的影响。罗志田现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外关系史,是该领域当前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题为“从地方看历史:延续一些既存论述的思考”的演讲,不再从“大一统”的上层视角,而是从州县以下乡镇的基层视角,自下而上地考察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着重探讨宋代基层社会的构建转折与民间自治的合法化过程,为“国家”和“地方”的关系这一经典话题提供了更多思考向度。这一思考是在蒙文通、余英时和王汎森等诸多学者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论述,同时也涉及近年来在欧美涌现的关于中国“基层社会”的具体研究。罗志田的思考对“国家”和“地方”这一组核心概念的历时性梳理,对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有着极大的启发。
对话点评者施耐德和巴斯蒂高度评价了王汎森和罗志田的发言。施耐德教授回应了王汎森“在现代史学中,未来几乎没有什么角色,而且也不再是可知或已知了”的论断,认为在现代主义思潮之后,“现在”的概念变得空前重要起来,“现在”作为“过去”和“未来”间一个不断流变的连接点,也将不断改变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书写。巴斯蒂院士则举了赋税等例,肯定了罗志田从“地方”入手考察中国历史演变的努力。在最后进行的对话人互评环节中,王汎森和罗志田就若干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回答了在场观众的提问。
次日在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厅举行的学术论坛中,与会的20多位学者以圆桌对话的形式,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来自德国、法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畅抒己见,从“帝国”、“民族”、“科学”、“自然” 、“恋爱”和“文学批评”等不同角度出发,在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各个领域内进行细致地梳理,试图展现出中国近代思想风气之变迁,社会历史之发展。一个值得关注的相似点是,他们的研究中都呈现出对具体概念不约而同的重视和对概念史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同时,与会学者们没有忘记在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上的反思,在讨论环节内他们互相切磋,就中国近代史的热点话题和重要概念不断展开观点的交锋和对话,针对彼此的研究提出建议,为彼此的研究打开了思路。
这次学术活动的组织者、8366cc银河娱乐教授方维规表示,近代中国创古今未有之大变局,西学东渐之风潮,改变了有识之士思考民族国家前途的时空观念:地方、国家、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新的时空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近人理解古今之变的思维方式,再造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在动荡的时势剧变中,近代知识建构通过不同知识人的具体实践,不断产生概念变迁和思想重构,从而引发新旧文化政治的对抗、互动和再生。而鉴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语境,机械的中西之辩已很难在今天激发新的思考空间和方法视野。如何在中国问题的内在脉络中探究概念变迁对近代变革的深刻意义,乃是有待深入开掘的重要路向。因此,组织这场高端对话和论坛,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知识建构之间不断变动的复杂关系,便显得更有意义。
此次国际高端对话暨学术论坛,延续了上一届会议(“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注重学术含金量的办会思路,一反许多国际会议盲目追求规模大、议题全而质量低下的弊端,以少而精的原则,力求以做学问的态度办学术会议。因其集中深入的对话和精彩纷呈的论述,本届会议收获了广泛的赞誉,堪称一次令人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许多北京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年轻学者和博士生踊跃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中国科学报》、《北京青年报》、《现代教育报》、《文化纵横》、北京电视台以及一些网络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黄雨伦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