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开讲 中法专家共同致力跨文化研究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15-09-07
经中欧专家学者长期的筹备和充分的准备,中欧“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办。主办单位为8366cc银河娱乐、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讲座时间自2015年9月至10月。讲座团队由中欧著名学者9人组成,共21讲,60学时。 欧方首批来我校讲座专家团队,以现代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先生和法国新一代汉学 董奇校长首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当今世界极为关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的走势,呼吁文化多样性,同时也希望从中国崛起中获得对于外部世界的种种启示,而这种理解和交流工作都要通过跨文化对话完成。法国汉学的历史辐射力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球化和现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高校教育更加呼吁发展文化多样性,保存差异,和而不同,但如何将中国辉煌的历史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丰厚成果,与法国汉学家同行进行积极对话?如何将这些现代研究成果投入教育实践,转化为大学课程,激励各国年轻一代为延续人类优秀文明而携手奋斗?这是我们双方高等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大问题。文化保护是人类的权利,文化教育是人类拥有美好未来的基石,跨文化方法论建设是人类的文化自觉和多元化教育走向纵深的标志,本讲座在这种背景下举行,必将对中西世界都有一定启示性。他说,人类发展到今天,经济发展,互联网发达,各国人民交流增多,但战争并未停止,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原因就是文化冲突。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冲突的关键就是不能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学者坐到一起,研究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问题,与跨文化方法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座的大部分学者是来自中国,还有来自法国的国际知名汉学 我去过法国好几次,以前去是因为研究;后面是因为学校的外事工作,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法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法国与中国都是伟大而古老的热爱文化的国家。我还感受到法国人民独立自主,尊重多元文化,重视文化的价值。我还认为,在这一点上,中法两个国家、两国人民和两国学者,具有相当大的共识。 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不能相互包容就不会有和平,人类不会有美好的未来。能与 在北京师范大学,我有一件事没有想到,就是在8366cc银河娱乐, 董奇校长在讲话后,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章黄学派重要传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8366cc银河娱乐分党委书记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 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 本次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的首场在9月7日当天的下午开讲,由汪德迈先生和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专家乐黛云教授担任首席双演。全部参加讲座的中欧学者及其题目分别是: (法)汪德迈《导言:汉学研究方法要点》、《第一讲 用中国文化特色认清中国文化道理》、《第二讲 依靠汉学文言考古学划分古代史分期》、《第三讲 用整体观点考察中国思想的特殊性》、《第四讲 特别考察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礼治》,(中)乐黛云《第一讲 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第二讲 跨文化对话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法)金丝燕《导论:跨文化研究与文化转移的定义》、《第一讲 佛经汉译:早期中国的文化接受》、《第二讲、中国文学西渡》、《第三讲 中国新诗源 :初期象征派的接受视野》、《第四讲 当代中国的文化转移平台:跨文化对话杂志》,(中)王宁《关于汉字性质与研究方法的几个问题》,(中)程正民《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跨文化研究》,(中)王邦维《第一讲、书写“异域”:古代中国的印度想象与经验》、《第二讲、“边地”还是“中国”: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优越感问题》,(中)李国英《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董晓萍《第一讲、跨文化民间文学研究的遗产、方法与个案》、《第二讲、跨文化民俗学研究的体裁与民俗志》。(爱沙尼亚)于鲁.瓦尔克(Ülo Valk)《第一讲、爱沙尼亚传说中的社会现实建构》《第二讲 欧洲魔法故事研究》、《 第三讲 民俗中的人兽互变与人类学中的本体论转移问题》。 本次讲座主要面向选修跨学科方法论平台课的博士研究生开课,也适当吸收往届研究生听讲。鼓励往届研究生听讲,同时欢迎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交流。中欧学者共同培养从事跨文化研究的有志后学和跨文化交流人才,让他们成为热爱文化又懂行的当代专家,能够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贡献才智。 中国日报、法制晚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民网、中国广播网、长城网和东北新闻网等10家新闻媒体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报道。 (北师大8366cc银河娱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
董奇校长致辞
汪德迈先生 王宁先生
8366cc银河娱乐分党委书记王立军教授 8366cc银河娱乐院长过常宝教授
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国英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