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先生在我校举行“相遇中国文学”主题演讲
发布时间: 2015-10-20
主持人莫言先生宣布活动开始后,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致欢迎辞。董奇校长详细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发展现状,并热烈欢迎克莱齐奥先生,感谢到场师生的参与。 随后举行了朗诵环节,四位同学分别诵读了勒老的经典作品片段,包括《巨人》《流浪的星星》《诉讼笔录》等,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收获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勒老首先对董奇校长、莫言先生和许钧先生等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他在演讲中说,从1966年起,他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并在泰国曼谷有幸结交了一位中国学生,也观看过中国的戏剧,这段时间还学习过基本的汉字知识。勒老说,他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是新奇的,中国文化有着与西方现实主义截然不同的象征性。另外,中国的音乐中灵动的节奏也深深触动了勒老。他在墨西哥时,还读了中国哲学经典,包括孔子、孟子的思想和《道德经》等。随后在南京大学,勒老又详细了解了墨子,他发现,墨子不仅是道德家,更是一位发明家,比如他揭示了小孔成像原理。当读到《红楼梦》《水浒传》的法译本时,勒老难掩激动,因为正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让勒老开阔了眼界,并通过它们感知到了中国文学的内核。勒老尤其推崇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他说老舍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北平平民社会,同时充满了一种感伤忧愁的气息,他认为,这种挥之不去的忧愁感与老舍本人的旗人身份是密切相关的。老舍的创作中贯穿着风趣幽默的风格与深刻的心理刻画,这与狄更斯有相似之处。他认为,老舍的小说中还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讽刺,比如《四世同堂》中对大赤包的描写。 勒老在演讲中说,他与中国文学的相遇一直在继续。他去年曾参观莫言故居以及高密东北乡的高粱地,感触颇深,此后再看莫言小说中的每一个字都变得更加真实有力。同时,勒老也很欣赏毕飞宇的作品,比如《玉米》《玉秀》《玉秧》等。他认为毕飞宇展现了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塑造了活灵活现的人物,而毕飞宇小时候对文字的痴迷也与勒老的经历有相似之处。此外,勒老还提到了自己将与南京大学的学生共同进行中国诗歌阅读的计划,他认为,诗歌在中国是最受青睐的表达方式,所以他很期待与中国诗歌的聚会。 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在回答“如何看待不同语言表达和语言风格对文学的影响”的提问中,勒老说,语言各有其美,不分优劣,都对人类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同时代作家的语言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莫言先生的语言就完全不同于余华先生,他们的语言都是个性化的,这也是他们文学成就很重要的一方面。有观众谈到,勒老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有一种“逃离”的状态,向勒老提问,相比这些人物,在走过了很多地方后,现在的心境如何?勒老表示,当时创作时不安分的感觉现在渐渐消失,现在是以一种更理智和平静的状态来看生活。 此外,还有观众提问莫言先生,在创作中是如何准确捕捉和把握感觉的?莫言先生回答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并不能等同,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首先需要作家本人积累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令人叹服的细节,毕竟有些细节仅靠虚构是不能完成的,还要善于把自我体验与他人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这样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莫言先生还详细讲述了自己创作《生死疲劳》的素材来源和相关背景。 在本次活动加中,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勒老与莫言先生都是语言大师,自由和任性是二位作家语言的共性,二位作家的区别在于莫言的语言止于快乐的极致,而勒老的语言止于痛苦的极致。勒老对此也表示认同。 最后,莫言先生对此次演讲进行总结。他回忆了去年8月与勒老在西安的第一次会面,以及勒老参观自己老家时的趣事,对勒老的精彩演讲和许钧教授的翻译再度表示感谢。 (国际写作中心)
北师大英东学术会堂“相遇中国文学”演讲会场
主持人莫言先生与主讲嘉宾勒·克莱齐奥先生
勒·克莱齐奥先生演讲
现场观众提问
莫言先生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