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期“敬文民俗学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6-01-10
此次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老师主讲,演讲的题目为“中印日月神话比较研究”。沙龙分上、下两半场。上半场由吴晓东老师主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主持,8366cc银河娱乐民间文学研究所杨利慧教授评议。讲座开始,巴莫曲布嫫老师首先向在座师生介绍了主讲人吴晓东老师在认知语言学的学术背景,及其关于《山海经》的研究和收集南方民族口传资料等方面的学术工作和贡献。吴老师的讲座结合他一个月的印度访问之旅,首先以考察路线和经历为线索展示了在印考察的照片,并依据照片介绍了相关的印度神话、宗教和印度神话研究等知识,介绍了印度神话的体系和分期。随后,吴老师进入中印日月神话的比较环节,他的研究从语音的构拟和演变的角度切入,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日月神话,认为大禹、后羿等神来源于羲和的名字的语音演变,并将中国日月神话与印度进行比较,提出日月运行与禹命竖亥步天、十日轮回与中印神话、大禹治水和毗湿奴化身为鱼、伏羲女娲蛇身与Naga蛇、月中蛙等神话的相似性,进行了相关的学术探讨。 吴老师文本外和文本内相结合的方法,广阔的田野视野和经历使得这次讲座既有鲜活的内容又有深厚的学术内涵。杨利慧教授在评议中强调了关注印度神话的重要性。她指出,吴老师从新的角度切入旧材料,提出别开生面的解释,给我们以新的观照。吴老师通过语音构拟发现中印神话的内在关联,试图在宏观的结构性框架下进行比较和阐释,很具启发性。她认为,看似纷繁复杂的神话,表面上虽然零碎而互不相关,一旦将它们放在语音演变的构架中,其关系便可能变得有条理,产生的时间与空间也可能得到新的阐释。杨利慧教授肯定了吴老师的研究,并指其所应用的比较神话学和溯源研究方法的特点。最后杨老师引用大林太良对比较神话学的批评,提出了对该研究方法的反思。 吴晓东老师的讲座精彩细致,杨利慧教授的评议切中肯綮,赢得在场老师和青年学者的赞赏和认同。 下半场为自由讨论。由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刘宗迪教授主持,就吴晓东研究员讲演内容及所提议题进行讨论,刘宗迪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吴老师的讲座进行了发言,从神话产生的角度说明了从语言研究的合理性,但也提出了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质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随后进入自由讨论,吴老师的讲座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思考,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在场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纷纷从各自对于神话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与讲演相关的学术问题。吴晓东老师认真聆听、耐心记述,并逐一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回应。 本次沙龙从上午9时始,持续至12时。师生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意犹未尽,沙龙在掌声中圆满结束。(民间文学研究所)
吴晓东研究员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