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共同创建跨文化学国际课程平台
发布时间: 2016-08-24
当今我国深度经济政治改革与世界文明高峰对话并行。人们发现,当发展中国家希望用经济增长追赶西方国家的时候,西方国家则在用话语霸权垄断和文化产业包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力之间,文化的影响力并不低于经济的影响力。但这个规则是通过跨文化比较去发现的,而不是封闭环境的产物,于是人们将目标转向了现代中国。现在美、英、法、俄等国遭遇恐怖袭击与暴力冲突不断,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崛却不搞大国霸权主义,履行时代责任,以中国优秀文化为主体,加强中西文化互补,促进世界跨文化对话、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外学者在高校共建跨文化国际课程平台,鼓励年轻一代跨文化,具有重大社会现实意义。经过中法专家的认真准备,今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创“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平台,联合国和平大使法宝博士,刚刚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优秀图书特殊贡献奖的法国顶级汉学 周作宇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跨文化研究是任何单独国家、单独领域、单独学科和单项分散研究都无法开展的大型系统研究,因此需要文化学者承担责任、共赴使命。本次国际课程班使跨文化研究在原来已经很有成绩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向中国哲学、传统国学和民俗文化研究的方向拓展,吸收世界前沿成果,提倡平等学术对话,使之扎根中国本土,增加国际影响。本次还由海外汉学领军人物与中国一流学者面对面交流,以各自长期的学术积累为基础,选择适合跨文化研究的课题,采用对话的方法,开展整体研究,开辟前沿教学。参加跨文化教学的所有专家各有所长,拥有强大的中外学术资源网络和国际影响。这对在座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是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相信这个学术共同体能够教学相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激发思考,产生洞见,拓展学术边疆。 开幕式首讲由联合国和平大使法宝博士担任主讲。他提出,作为新时期的研究生或年轻学者,能够与国际同僚进行无语言障碍地深入交流是必要的学术技能。他以自己熟悉的佛教哲学为例,指出,中国文化对佛教哲学存在着天然的亲近,佛教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已经通过文化融合与本土化过程而深深进入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当中。听讲师生认识到,当今世界比较看重物质,跨文化学则强调人类优秀精神文化共同体,这方面的成果需要推广和交流。 本次国际课程班为学员提供“跨文化研究”配套教材,全部由承担跨文化研究课程的中外专家撰写。这是首批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系列著作,是跨文化学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保障。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晚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科技日报》、《现代教育报》和新华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到会,对跨文化高端教育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