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习交流专题四:文学香港之名家足迹
发布时间: 2016-07-13
2016年7月9日,8366cc银河娱乐“青年领导力提升·香港站”活动继续,进入第四个专题的交流学习。《香港作家》副总编辑、香港作家联会副主席蔡益怀博士为我们展开了题为“文学香港之名家足迹”的讲座。 萧红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在香港度过的,从1940年三十岁时来到香港,到1942年因病去世,短短两年间萧红在香港完成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名篇的创作。
人们常说香港是一片文化沙漠,然而蔡老师说,香港是文化绿洲。作为中国的一个战前战后的庇护中心,香港成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在战争期间庇护了大批南下的知名文人,著名作家张爱玲与萧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张爱玲一生与香港有三次交集:1939年十九岁时赴港大8366cc银河娱乐读书,52年到55年在香港从事翻译与创作工作,61~62年三度来港编写剧本。香港对张爱玲的至深影响,从其《倾城之恋》、《沉香屑》等诸多作品都可以看出。
通过蔡博士的精彩讲解,我们对于张爱玲、萧红这两位作家与香港的缘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以之为代表得以窥见香港作为文化中心所拥有文学内涵。一位位前辈作家在这里生活、创作,共同构成了香港所独有的文学历史与文学记忆。
在蔡博士的精彩讲解之后,来自8366cc银河娱乐的各位同学纷纷结合各自专业与个人兴趣提出问题,从对于小说家西西的评价认识到对张爱玲后期作品的认识,从报纸杂评文化版块的变迁到香港文学对于内地作家的接受。同学们就香港文学的各项内容与蔡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下午,我们在蔡博士的引领下,追随张爱玲、萧红在香港的足迹来到香港大学和浅水湾。百年港大,陆佑堂伫立在太平山上见证着香港走过的岁月,也见证着当年张爱玲在这里学习休息的历史。面朝大海的诗意给予了当年的文学少女无限的情怀,静谧自由的环境让少女的笔触下文字自由飞翔。沿着盘山路,我们来到浅水湾。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走过的沙滩如今游人如织;那小说中的饭店,依旧是故事里的模样;沙滩边的小花园,张爱玲的照片、白流苏的行李箱永远驻留在香港岛……香港人就用这样的方式纪念着Eileen ZHang。
沿着浅水湾沙滩,我们看见一群红燕子飞翔的雕塑。31只燕子连成一条线向着北面的方向,昂着头,仿佛要飞过大海。蔡博士提示我们这是为了纪念一位作家。大家立即猜出这是为了纪念31岁病逝于香港的萧红。这只北来的燕子颠沛流离,在香港这南国的岛屿上安息。但她永远朝着北方,朝着曾离开的故乡永恒凝望。人鸟低飞,香港大概也理解了这位北国女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