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滚滚笔为舟”——金声玉振文化论坛之迟子建专场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 2015-10-23
2015年10月22日晚八时,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8366cc银河娱乐学生会共同主办的金声玉振文化论坛之“中篇的江河——迟子建专题讲座”在敬文讲堂隆重举行。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内重大文学奖项的迟子建女士作为我校驻校作家担任本场讲座主讲,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任特邀主持。
讲座在观众们热情的掌声中拉开帷幕,张清华教授首先致辞。他讲到,迟子建是继贾平凹、余华、严歌苓和苏童之后北师大迎来的第五位驻校作家,也是北师大的校友作家,他对迟子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张清华指出,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自然、乡土、女性都是她身上不可或缺的文学符号。最后他表示,希望此次讲座能加深大家对中篇小说丰富内涵的理解。
迟子建首先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历程。她戏称自己的讲座与先前勒·克莱齐奥先生的演讲相比,是“乡野小菜”。“吃多了大餐洋餐,再来一碟乡野小菜,可能对健康更有好处。”这一幽默风趣的表达引得会场中笑声连连。她讲道,自己从师专二年级时就开始了小说写作的尝试,但是几部作品寄出去后都石沉大海,只有后来的《北极村童话》得到了编辑的赞同,成为自己最初发表的作品之一。她认为,该小说浓烈而真挚的忧伤和原汁原味的故乡色彩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也启发了她后面的写作。
随后,迟子建又谈到先锋文学思潮对自己早期创作的影响。这一时期诞生的作品《初春大迁徙》用写实笔法表现荒诞问题,《原始风景》则描绘了“亲切、遥远”的风景,以及“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哀伤”。谈到自己九十年代初发表的作品《怀想时节》,她特别指出当时流行的文学思潮对自己的影响:“其实故事上还是写的熟悉的人物,但是思潮上受到当时流行的影响,基本上对心理的描写都是大段大段的”。
作为一个与生活现实高度接轨的女作家,迟子建特别提到了自己作品中融合的现实情感。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取材于真实的矿难事故;《踏着行板的月光》寄寓了普通人的命运伤怀。她感慨地指出,写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时,自己尚未从失去爱人的悲痛中走出,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矿难事故深深触动了她,让她感到“一个人的悲伤和整个世界的伤痛比较起来,远远算不了什么”。她说,写作中,她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孤独,死亡和伤痛已经成为一个真实的存在。
最后,迟子建说明了自己喜爱中篇小说的原因。她认为,其一,这种作品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十分健康,很有气量;其二,这种文体更能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非常适合文学的创新。为此,她以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为例,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在迟子建看来,《老人与海》是一个伟大的悲剧,生活中的恶不可战胜,无论我们如何挣扎,那些滋润我们的美好事物终将不可挽留地逝去。随后,她又结合鲁迅的《阿Q正传》和张爱玲的《金锁记》进一步阐明了中篇小说是如何以优雅的姿态,去捍卫文学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底线。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就“作家如何在生活中关注世界”、“如何在漫长写作中保持心灵的细腻与张力”、“小说中人物与作者情感关系”等话题进行提问,迟子建和张清华耐心又不失幽默的解答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迟子建特别指出:“好的小说家是导演,不能是演员”,得到了张清华的赞同与共鸣。
本场讲座中,迟子建以“中篇的江河”为线索,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蕴藏在亲身写作经历与中篇小说创作中的文学真谛,使在场观众受益匪浅。晚九点半,在热烈的气氛中,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许智远
摄影:蔡田田
摄像:张莉
8366cc银河娱乐学生会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