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生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交流
发布时间: 2018-10-26
2018年9月29日至10月14日,由8366cc银河娱乐民间文学研究所2016级5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交流团队飞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学习考察活动。该遗产研究短期交流活动是北京师范⼤学2018年度学⽣境外交流专项资助经费资助的团组项⽬,得到了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和⽂学院的经费⽀持。项目合作双方则由8366cc银河娱乐民间文学研究所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语言与文化学院遗产研究(Heritage Studies)项目组构成。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老牌名校,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强劲的学术研究实力,综合排名位居世界领先地位。该校艺术、语言和文化学院的遗产研究项目具有博物馆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元学术背景,在文化遗产政策、管理、保护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的民俗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基于此,本次访问交流围绕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在外方老师的精心安排下,五位同学亲身参与了曼大遗产研究项目的专业课程学习,实地考察了多个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景点,学习了国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先进经验,度过了充实、精彩的访两周。 一、课程与讲座 交流期间,同学们参与了数门课程及讲座。艺术管理专业的费因斯坦博士(Dr.Feinstein)以跨学科的形式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费因斯坦博士介绍了艺术品管理的“PESTLE”模式,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环境六要素。在保护、管理以及反思艺术品和其他博物馆馆藏时,对这六大要素的考虑和把握缺一不可。同样,在思考我国“非遗”保护及展示相关问题时,PESTLE模式也具有适用性。 在科斯塔斯博士( Dr. Kostas)的博物馆学课程上,同学们赴牛津大学皮特里弗斯博物馆(Pitt Rivers Museum)进行了田野调查。该博物馆创建于1884年,命名自英国民族学家皮特·里弗斯。博物馆馆藏主要来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人类学者、考古学者,是学者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田野调查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物品,其中包括大量民间宗教、丧葬仪式用品等反映各地民间文化及民俗的文物。
牛津大学校园 皮特里弗斯博物馆素有“博物馆的博物馆”之称,因为它至今保留着自19世纪末开馆时的陈列和布展方式,展现了早期人类学等学科的学术理念以及相应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在皮特里弗斯博物馆,来自非洲、亚洲、美洲等不同国家的物品被放置在一起,主要以物品本身的功用来进行分类(如“乐器”、“丧葬用品”、“工具”等),一个较大地理范畴内不同的地域以及时间的区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这种泛化的展示方式反映了早期英国人类学的功能主义理念与进化论基调,也促使同学们对当时学术研究中的殖民主义倾向进行了反思。
皮特里弗斯博物馆馆藏—非洲陶器
皮特里弗斯博物馆馆藏—中国陶器 阿什顿博士( Dr.Ashton)的批判遗产研究(Critical Heritage Study)课程及讲座为同学们思考文化遗产相关问题带来了新的角度。在英国的学术与行政体系中,“遗产”的概念不仅仅指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反映着当地文化、历史和现时社会状况的民俗、建筑、自然景观乃至个人生活史、个体叙事都被纳入遗产研究的范畴。而批判遗产研究认为,遗产应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人们的具体实践,包括文化和历史的表现、传承、教育以及观众或游客的参与。同时,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保护也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及文化问题,种族、性别、阶级等因素在划定文化遗产、制定遗产保护政策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值得深思。这些观念极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并启发同学们反思:在我国“非遗”相关研究及事业如火如荼的当下,我们民俗学的学术视野是否过度受限于“非遗”的框架?除了传统手工艺、传统知识及其传承人,我们是否可以适当将现当代文化(工业文明)、个体的经验、观众和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反作用等纳入学术视野?
批判遗产研究课堂 二、课余田野调查 课余时间,同学们还在曼城展开了内容丰富的田野调查。位于曼彻斯特郊区的夸里班克纺织厂(Quarry Bank Mill)始建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是目前英国保留最完整的纺织工厂之一,被列入英格兰国家遗产名录。 目前,在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National Trust)的管理下,纺织厂被改建成了一座博物馆。在这里,穿越百年时光的纺线机、织布机等并未被封存进玻璃展示柜,而是依旧“顽强地”运作着。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边忙于在机器间穿针引线,一边向来访者解说纺线机、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和加工流程,还原了百余年前的工厂实景。这打破了观众与纺织厂历史之间在时空维度的限制,重新赋予遗产生命,为历史的讲述创造了鲜活的语境。
轰鸣的纺织机
夸里班克纺织厂前合影 需要被保护和纪念的,不仅仅是建筑和机器,还有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这是夸里班克纺织厂带给同学们的第二点思考。博物馆以影像资料和文字的方式向来访者介绍了工业革命时期纺织厂工人和童工的遭遇。同时,工厂园区内保留了工人宿舍、食堂等设施,复原了其陈设,来访者透过这些 物品感受着数千名工人曾经在这里度过的艰苦岁月。在这里,他们被记住,这或许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根本意义。人是遗产创造者,更是赋予遗产意义的使用者和承载者,只有将二者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当下遗产保护的意义。 课余田野调查的第二站是切塔姆图书馆(Chetham's Library)。图书馆位于曼城市中心。这座承载350多年历史的砂岩建筑内有着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考察切塔曼图书馆的遗产保护策略,是同学们此行的主要目的。 1653年,一位纺织商人出资建立了切塔姆图书馆。为了尽力保留图书馆的原貌,如今的切塔姆图书馆依旧留存着原有的书架和皮革封面的古旧书籍,为参观者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场景。关于如何筹集资金维持图书馆的运作,则涉及到空间再造策略。除了接受捐赠,切塔姆图书馆还提供场地租赁的服务,将一些空间出租作为召开会议、聚会的场所。这种方式使得古老的建筑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参观的景点,而是能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场所。 此外,切塔姆图书馆最负盛名的藏品是马克思的书桌。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于曼彻斯特。两人通过对这座蓬勃发展的工业城市的考察,了解到了工人阶级的思想生活状况。书桌上摆放着两人曾共同学习过的经济学书籍的复制本,似乎可以看到他们当年静坐于前的场景,一如恩格斯在1870年给马克思的信中写到的:这是我们二十四年前曾坐过的地方;我很喜欢这个位置,因为那里有彩色玻璃,阳光始终充足……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桌前合影 利物浦(Liverpool)距离曼彻斯特55公里,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一个主要的港口。为更全面地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同学们赴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及海事博物馆进行了田野调查。 阿尔伯特码头(Albert Dock)是利物浦重要的地标建筑。如今当年码头的老仓库已经被改造成画廊、博物馆等。阿尔伯特码头是伦敦以外接待游客最多的景点,足见利物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就非凡。
阿尔伯特码头 这座城市的航海遗产在位于阿尔伯特码头的海事博物馆中被赋予了生命。海事博物馆分奴隶贸易和移民、商船海军三大部分,而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国际奴隶博物馆。在国际奴隶博物馆,有一个短片吸引很多观众驻足。片中由一名女性扮演奴隶,以目击者的视角讲述了三个奴隶所经历的可怕遭遇,包括他们所承受的重体力劳动、严酷的惩罚以及他们的反抗。这种口述史的展示,是一种让普通人的故事可以被聆听、被记录的方式,也可以启发观众通过不同个体的叙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读历史。 两周的学习考察让同学们对英国遗产保护的举措和成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学习到了许多遗产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国际经验。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得到了拓展,学习经历得以更加丰富,从中获益良多。